90后面对职场需要做的冷静思考(一)
一、“青黄不接”阶段——毕业后工作1-3年
有很多企业在招聘应届大学毕业生时往往是“专业不限”,这一点在营销领域表现尤为突出:不管你是学什么的,只要你对营销工作怀有满腔热情,就欢迎你加盟到公司来,并且,公司往往还不惜重金来对这些新员工进行大规模培训,并自行美其名曰“只有一张空白的纸才能画出最美的图画”。但如果你已经工作了若干年再去求职,比如1-3年吧,就成了最为致命的“青黄不接”时期,我们形象地称为“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尴尬阶段:一方面是企业“嫌”你已经不再“纯洁”了,已经浸染了原工作单位的文化,不能再像一张白纸一样任意涂画了;而另一方面却又认为你刚工作这么短时间,尚没有谙熟真正的业务技能,尚不能真正意义上的“独当一面”,一句话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尚处于“一瓶不满,半瓶晃荡”的状态,那么这时候你如果恰恰去找工作,其难度早已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那到底该怎么办呢?没有好办法!在这里忠告大家唯一比较有效的一点就是:换工作也要选时候,如果不是被动求职(比如被原单位开了),最好不要在这时候换工作。相反,如果这段时间你较为“安静”,你往往能够积累到你一生中第一次“从学习迈向工作”时段内宝贵的工作技能和坦然的就业心态(许多人的“爱跳槽”的毛病往往都是从这个阶段“稳不住窝”开始养成的)。
二、“职业塑造”阶段——毕业后工作3-6年
一旦你耐心“忍受”过了“青黄不接”阶段,你便马上迎来了“职业塑造”阶段。这个阶段是你开始发挥特长的时候,因为你已经经过了1-3年的工作磨练,这个磨练不但使你熟练地掌握了你当前从事工作的操作技能,同时刚好分化出了你的“职业性格特点”:哪些是你特长的地方,哪些又是你不足的地方,只要你稍加留意和总结,一切便都暴露无遗。这时候你千万要注意不能“护短”,你的缺点你自己知道,你的领导也肯定很清楚;也千万不要妄想试图去弥补你个性特征方面的技能缺陷,因为你的性格和特长都已经基本形成。所以正确的做法就是最起码先要保证“扬长避短”,然后再通过你的合理调整和矫正,来实现“取长补短”。只有在这种正确态度的指引下,你和你的领导才能更为清楚地知道你该干什么,这就像我们在生活中常说的“××就是干什么工作的料”。
那么,怎样来进行“合理的调整与矫正”呢?其实就是在你工作的相关领域先适当地改换一下工作方式,比如在同一个公司内部的不同部门适当进行换岗,这样既不流失人才,又能开拓视野和增添新鲜感,还能测试出你究竟最适合做什么工作。另一种办法就是如果发现你的性格和特长与现有工作偏差太大,那么一定要当机立断马上改行,这时候记着千万不要贪恋现有工作薪水有多高,环境有多舒适,一定要选择你最适合做的行业,然后坚定地走下去。
但在同时我也忠告两点:一是别借着这种调整与矫正的机会而“朝三暮四”,频繁换岗,因为频繁换岗的直接恶果就是导致你对任何岗位的工作都浅尝辄止、一知半解,最终没有提炼出一个像样的发展路径,这与我前面提倡的“职业塑造阶段”思想是相违背的。二是在日常工作之余,还要重视并善于开发自己有意义的业余爱好(比如文字创作等),一个好的业余爱好就像帮你找了一份“兼职工作”,在关键时刻能给你帮上大忙,不但给你解决了业余时间的正确利用导向问题,使你业余生活过得很充实,还往往让领导感觉你这人很能干,一个人能做两个人的事情。
三、“职业锁定”阶段——毕业后工作6-10年
随着你对自身优劣势及性格特点的日渐明晰和不断的实践锻炼,你就渐渐地由“职业塑造阶段”走向了“职业锁定阶段”。这时候由于你自然年龄的到位(该成家了)和工作年龄的成熟(已经磨练了那么多年了),你就不自觉地开始认定“你是干哪一行的”了。
但是这里又有一个怪圈不容忽视,那就是:在某个领域工作时间越久,你接下来的求职面就越窄。就像我前面所说的那样,当你在一个领域工作到一定时间之后,在你再次找工作的时候,对方会先看你原来做的是什么,然后决定你来了之后做什么。在这一点上,许多企业的“急功近利”色彩表现得相当明显,甚至是极为露骨。他们往往要求你原来的工作领域最好能跟现在的岗位来个直接对接,好像巴不得你过来上班的第一天就能直接上手他们所要求的工作,甚至根本等不到第二天。如果他们发现你原来的工作与现在的新岗位并不“对口”,那他们要么就是直接婉言拒绝,要么如果实在“爱惜”你这个人才,就会简单地做一些入职培训然后马上让你上岗去磨练,因为他们认为完整的培训你已经在原单位接受过了,你来到这里应该是尽快地去释放能量而不能先吸收光和热。同时你还能听到他们早已包装好的词汇,那就是“在战斗中学习战斗”,或者曰“骑着马找马”。
这时候又该怎么办呢?没办法!整个就业行情都是这样!你如果依然愿尝试这份工作,就应该首先端正态度,决不能骂骂咧咧、怨天尤人,然后应快速投入战斗,在战斗中快速磨练和积极探索,最后能早日熟练上手这份新工作。
这里还需要注意一点,在这个阶段,即便是已经暂时“锁定”了你的职业种类,但千万不要每天得过且过地混日子。相反还要更加勤奋地不断寻求自我突破,逼迫自己不断跨越新的高度。
所以,要想做到每一年都掷地有声、没有虚度,以我个人亲身体会比较有效的做法就是在每一步操作中不断学习、不断总结和不断修正,如果把思想境界再拔高一点就是江泽民同志在解决中日邦交问题时所说的“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其中“以史为鉴”的意思就是要不断地回顾你走过的发展道路并能够客观公正地总结出经验教训;“面向未来”的意思就是要能够根据过去的历程和总结的经验教训来制定未来的正确目标,并不断修正下一步的工作流程和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