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现代物流几大趋势
时间:2015-11-26 09:11
来源:中国产业信息网
众所周知,现代物流业是继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资源消耗之后的第三利润源泉,也是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加速器。据统计,我国物流成本占GDP的18%左右,而发达国家这一比率只有7%~8%。推动现代物流向高端发展,必将大大加快我国经济转型升级进程
电子物流――兼顾软硬两方面
物流业的发展与中国电子商务的迅速崛起存在着紧密的联系。2010年电子商务营销额5万亿,其中消费者的网购5200亿。有调查显示,物流速度会影响人们网购的忠诚度。61%看重的是产品的知名度,55%的人看中的是网店的信誉,38.5%的人会注重商品送货的快慢。这样的一个比重,足以证明在电子商务领域,加快发展物流业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所谓电子物流,是利用电子化的手段,尤其是利用互联网技术来完成物流全过程的协调、控制和管理,实现从网络前端到最终客户端的所有中间过程服务。电子物流的发展要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基础,实现物流信息的商业化。“软”、“硬”两个方面结合发展。
“软”的方面是建立开放性的信息平台。物流公司只有社会信息、外部信息的交换共享,同时拥有自身信息向社会发布的机会和渠道,才能更好地开展运作,获得效益。这种开放性平台的建立是提高运营水平的一个必然的趋势。在这个建立的过程中,像定位技术、传感器技术等热门技术将会成为实现开放性的技术手段;“硬”是从技术角度来看,加强关键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一是采集信息技术、传感器或者识别技术,包括RFID、磁卡等等。二是移动通讯技术,包括3G网,甚至4G网。三是位址服务,是由移动通信网络和卫星定位系统结合在一起提供的一种增值业务,通过一组定位技术获得移动终端的位置信息如经纬度坐标数据,提供给移动用户本人或他人以及通信系统,实现各种与位置相关的业务。简单说就如人走到哪里,与你相随的所有信息包括时间、地点等信息会和手机捆绑在一起的。
低碳物流―关键在于交通运输
物流作为高能耗产业,延续以往的经营发展模式已经明显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据有关部门测算,物流业的油品消耗占全社会油品消耗总量的1/3,卡车的能源消耗为1.41吨,铁路是0.45吨,船舶是0.55吨,飞机是22吨。对于我国来说,节能减排的目标势必会对物流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低碳物流代表着未来物流发展的方向,备受各界的关注。
所谓低碳物流,是指在运输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发展低碳物流,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在交通运输环节中取得突破。众所周知,运输的发展不仅占用土地、能源和资金,同时对环境也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我国物流业在运输过程中存在着空驶率高、重复运输、交错运输、无效运输等不合理运输的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了我国物流的成本,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物流发展的规模和水平。
在2010年初的全国交通工作会议上,交通运输部部长李盛霖指出“交通运输行业是用能大户,也是节能减排的重点领域。2010年及‘十二五’期间,交通运输业将加快建立以低碳为特征的交通运输体系。”这一讲话仿佛吹响了交通运输行业低碳发展的号角。物流企业在低碳减排领域,纷纷开始寻找自己的路径起跑。
在航运方面,物流公司应该完善物流网点,做到优化合理配货,降低航运物流空返率,提高运作效率。目前,众多航运公司开始“试水”小船换大船、减速航行来降低能耗,减少废气排放;在公路货运方面,物流公司要积极推广甩挂运输以及节能驾驶经验,加强营运车辆用油定额考核,严格执行车辆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淘汰高耗能车辆,推广新能源和清洁燃料车辆。
智能物流――智能化依靠新技术
物流业发展的另一个趋势是智能化。2009年8月7日,总理在无锡提出了“感知中国”的理念,表示中国要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物联网技术。同年,在中国物流技术协会信息中心、华夏物联网、《物流技术与应用》编辑部率先在行业提出“智慧物流”概念。
实现智慧物流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物联网技术的发展。目前,很多先进的现代物流系统已经具备了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集成化、智能化、柔性化、敏捷化、可视化、自动化等先进技术特征。很多物流系统和网络也采用了领先的红外、激光、无线、编码、认址、自动识别、定位、无接触供电、光纤、数据库、传感器、RFID、卫星定位等高新技术,这种集光、机、电、信息等技术于一体的新技术在物流系统的集成应用就是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业应用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