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读书和经常不读书有什么区别
生活中,如果说最直观的表现一个人的素养的话,就看看他们的谈吐。比如看到优美的海滩,经常读书的人,可能会感叹:水天一线,轻沙和风,卷起十里银波;而缺少积累的人往往都是口语化的描述:哎呀、我去、漂亮、X逼,好大的浪这样的描述。两者相较,高下立判。书籍是我们获得知识的最基础的途径,不仅能丰富我们的见识和审美,更能在生活的细节处影响着我们言谈举止,指导我们的行为选择。今天,我们我们从各种生活场景出发,看看读书和不读书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吧。
有些看似很普通的事,背后其实是有经济学、心理学等原理在的。读过相关书籍的人,就会因为知道这些原理,而看到事情的本质。
比如我每天早上早餐买肠粉的时候,档口的阿姨总是和蔼可亲的问我:老板娘问你加两个鸡蛋还是加一个?
我通常会下意识的回答:加一个
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我拿到了热气腾腾的早餐,阿姨也如愿以偿的在这一份的肠粉中多赚了一个鸡蛋钱。
后来,我在阅读一本经济学的著作时,了解到经济学中有一个原理叫:锚定效应。
如果阿姨让我选择加不加鸡蛋,此时,如果是赶着上班的我自然会陷入一番比较:
这都几点了,上班又要迟到了,扣工资啊喂
加一个鸡蛋多少钱,现在加还来得及吗?
到底是加还是不加?
这样的对比下,我很可能做出的回复是:
不加,就一份肠粉,我还赶车呢,老板要快。
阿姨直接贴心的帮我跳过了加不加鸡蛋的决定,而是在加几个的问题上做选择。
阿姨让我加鸡蛋,就是一个初始锚点,让我们在这个基础上,做出加一个还是加两个的问题,在这种对比之下,我们大概率会做出加鸡蛋的选择,至于加一个还是加两个,无非是多赚还是少赚的问题了。
而这个经济原理,我们身边各式各样的APP,频频剁手的淘宝天猫里,三天两头的多买优惠、价格美丽的划线优惠,哪一个又不是在运用锚定效应呢?
02经常看书的人能够包容不同声音读书越多,人其实是越宽容的,而读书少的人,在观念上则容易表现为保守与专制。
而基本不读书的人,很难去接受与自己不一样的观点。

各种微博、公众号、知乎的评论中不是经常出现“三观正”这种评价嘛,可是现实中,很多人并不是站在客观角度来评价其他人的三观的,他们通常有一个简单粗暴的评判标准:和我的三观一样,你就叫三观正,和读书越多的人,越清楚自己的贫瘠,而基本不读书的人,反而容易认为自己的灵魂是丰盛的。
03经常看书的人好奇心与求知欲更强
一个人经常看书,除了专业或职业上的原因,就是因为爱看书。为什么爱看书?
因为书中的世界实在是太精彩,太缤纷了。
爱看书的人,不管多大,都还抱有孩童时期那种旺盛的好奇心,我们对世界有很多不了解,所以我们想去知道。
我原先是只看文学和哲学的,后来又去读了天文学方面的书,因为我对宇宙太感兴趣了。再后来我又去读心理学,读经济学,读历史,越读越发现自己太浅薄了。
04经常看书的人会更客观地去思考一件事
说实话,一个人想要做到客观是很难的,我们都是主观而自私的,但是读书多的人会刻意让自己抽身出来,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去审视问题。
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在带有强烈情绪,或与自身利益过分相关的时候,人就戴上了有色眼镜。
我自己是一个每天都读书,每个月都买书的人。从今年3月份起,我每天下班后还会坚持写一篇读书笔记,不是为了别的,就是为了记录自己读书的收获。
毕竟,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嘛。
最后,用一句话与大家共勉:
一个没有输入的人,未来是很难持续输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