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名人数298782
资讯中心 > 综合资讯 > 领教职场 > 职场智库 | 为什么我的计划会变成一张废纸

职场智库 | 为什么我的计划会变成一张废纸

时间:2019-06-11 22:54 来源:领教职场

2019年都快过了一半,还记得那些年初定下的计划吗?

又有多少要等到2020年定计划时候再加上?


我们都渴望改变,并且听取了各种“大咖”、“牛人”的建议。

做一只早起的鸟儿,拼搏、奋斗,不断给自己打气:有志者,事竟成。


可是发现,一腔热血之下,自己好像跑不了多远。

于是,我们将计划的实现的希望寄托于各种方法论:

做每日规划、月度计划、做季度计划、做年度计划。用思维导图,不断拆解自己的工作,计划要做到环环相扣,目标要有挑战性,步骤也得周密,跟踪要及时。


这样,应该没问题了吧?

如果没问题,我们的计划为什么会执行不下去呢?

是我们不够坚持吗?是我们不够自律吗?

当然不是,因为问题根本不在自律上。



自律不是鞭子


前两天和公司的一位前辈出差,因为业务上的应酬,我们都喝得不少,回到酒店倒头就睡。


第二天清晨,酒劲还没散去,不想起床。可朦胧中,我发觉前辈已经在起床洗漱,准备工作文件了,好像昨晚的酒并没有对他造成影响。


在返程的路上,我向他请教这个疑惑。他笑了笑,他之所以醉酒后仍然能快速恢复状态,正常工作,那是因为他已经养成了属于自己的工作节奏。



他笑着和我说:“小伙子,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你都要记住一句话,万物皆备于我所有的计划、方法、意识,本质上都是为了更好帮助你去适应工作和环境,而不是与你的工作、生活节奏相悖。


举个例子,伟大领袖毛泽东几乎每天要工作到凌晨,然后吃安眠药入睡,几乎都是昼夜颠倒。用现在的话说,何止是996,简直就是007了。然而不会有一个跳出来说,你这样做不对的,必须改,必须作息规律。现实是大家都理解他的辛劳和工作习惯,帮助他维持自己最喜欢的工作节奏,所以他外人看来完全不规律的作息,对毛主席来说,恰恰是他最习惯的工作节奏。



所以,合适的才是最好的。如果你的习惯是晚起,那么大可不必早起,如果你早上跑步就会累,那你就不要晨跑。我上大学期间曾经上过一本书的恶当,书的名字记不清了,就记得他极力推荐晨跑,于是我真的傻呼呼的跑了半学期。但实际情况是,每天晨跑完,就想睡觉,一整天都心不在焉,昏昏沉沉。


所以,如果你觉得那样舒服,那就是你的天性,千万不要跟你的天性对着干,强行去培养习惯。改变自己的天性,恰恰是你不能够自律的开始。


做着做着

就忘了


在计划的执行中,我们是不是经常有这样的窘境:

 

你的原本今天计划是「学习一节专业知识课」。

下班了,吃完晚饭,洗了澡,又玩了一会游戏,上网逛了一会,不知不觉就到了12点。于是赶紧刷牙、洗漱。

上床后,才突然想起「哎呀,今天是不是还没学 一节专业知识课?」

 



我相信,这应该是很多人犯过的毛病 。

其实,这不是你的锅。


行为科学家 BJ Fogg 提出过一个经典的「福格行为模型」(Fogg's behavior model):B = MAT。


这里,B表示行为,M表示动机,A表示能力,T表示「触发器」(trigger)。

什么是触发器?

它指的是一种来自外部或内部的信号,能令你注意到某个事物。

举个例子,我们感到困倦时就会打呵欠,这个动作就是一个触发器,它会让你意识到「我困了」。


一个行为要想成立,这三者缺一不可。


显然,我们看到,在上面的案例中,缺乏的就是什么?触发器。


如果缺乏触发器,我们要想「坚持」执行某一项计划,就必须靠大脑或外部提示来记住它、训练它 。 而这是非常消耗认知资源的。


因此,它会在不知不觉之中,加重了我们去践行习惯的「阻力」。


3T习惯养成法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自己的自律性,真正把计划落实下去呢?

今天为大家分享一套好用的「3T习惯养成法」

3T习惯养成法=最小化步骤(Tiny habit)+设置触发器(Trigger)+制造环境(Tendency)

1.最小化步骤(Tiny habit)


行为科学家 BJ Fogg 告诉我们:要想培养成一个习惯,最好的方式,就是从最简单、毫不费力的步骤开始 —— 他把这称为「Tiny habit」。

那么,什么样的行为才算是 Tiny habit 呢?


Fogg 提出了三项准则:


1)每天至少1次,也只需要1次。

2)每次不超过30秒。

3)你可以毫不费力地开始它。



举个例子:

每天背 50 个单词,可能是个很辛苦的事情,你需要下定决心才能去开始它。

但如果是「每天看3个单词」,甚至不需要背,是不是就毫无压力了?


这就是 Tiny habit 的精髓:不需要你「勉强」自己、「要求」自己去开始一个行为,而是通过最小化的、可立刻触达的行动,帮助你从心理上打破障碍,慢慢把它变成习惯。日复一日,当你积累了一定的量,你会慢慢发现这种做法的乐趣和作用


能做到的,才有意义。当我们「最小化步骤」执行起来时,我们就更容易从计划的执行中获得愉悦感。

水滴虽小,但可穿石。


2.设置触发器(Trigger)


很多时候,我们为了防止忘记计划的事项,会选择设置闹钟。

这确实也是有效的,但存在一个问题:闹钟会打破我们的专注模式。

毕竟闹钟是每天固定的,你很难确保闹钟响起时,你恰好手头没有事情做。



更好的做法是什么呢?

把新习惯放在旧习惯的后面。


从运用的角度上来说,就是利用「一……就……」的句式,将自己在计划中拟定养成的新习惯和老习惯绑定起来,来为习惯设置一个触发器。


举两个例子,我日常会习惯这么做:

完成一项工作,就起来走动一下,做简单的伸展运动。

写完一天的工作总结,就去散步二十分钟,然后洗澡。


一开始做的时候,大家可能会不适应。

我们可以借助一些辅助工具,比如便签、纸条来提醒自己,增强记忆。



这样坚持一段时候后,你会发现,将自己的计划事项化为每天的身体本能,即便没人提醒你,你也自然而然的完成。


3. 制造环境(Tendency)



人的天性是懒惰的。一点阻力,都有可能导致我们裹足不前,哪怕我们明确地知道,它对我们是有益的。


举例:

「随时把想到的灵感记下来」,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做法。

但大多数人坚持不了,为什么呢?

因为你需要拿出手机-解锁-打开APP-开始打字,或者找到笔记本-翻开-拿起笔。


那么, 怎么应对这个问题呢?

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调整和制造环境,让环境成为一种助力,呈现出推动你去行动的「倾向」。


举几个例子:


许多作家常用的方法,就是在家里贴满便利贴,包括浴室里。当你产生任何一个点子的时候,拿起笔立刻就能写下来,这样一来,就能把阻力减少到最低限度。



如果你想多读几页书,那就不要把书整齐地垒在书架上,尽量广泛地放在触手可及的地方,茶几,沙发,餐桌,书桌……确保当你任何时候产生「看会书吧」的念头时,都能立刻拿起一本书。不要小看「走过去,从书架上取下书」这个动作,虽然极其微小,但对懒人来说已经足够构成阻力了。


这些都是极其简单的做法,但确实有效。


你也可以基于你想培养的习惯,通过对环境做一些简单的布置,来最小化你行动的阻力。



2019虽然已经电量不足,但是过去的已经过去了,再苛责也没有用。

而对于未来,哪怕能够迈出一步,只是微小的一步,也是好的。

与各位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