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时 你的心理是怎样
暑期来临,最热门的话题怕是暑期培训了,现在的家长恨不得自己的孩子一天到晚都能学习,这不,就是暑假了,也千方百计帮孩子找一间培训机构。当然,也并不仅仅只是孩子,很多的上班一族,也常把培训带在嘴边,觉得会计比较有前途,自己要去报一个会计培训班,又或者是人力资源比较高薪,要去报一个人力资源培训班等之类。
其实每个人的培训心理都是一样的,而且每次的培训也都是这样的,有的收获很多,有的收获可能很少,或干脆把培训当做一次福利,收获的仅仅是热乎热乎耳朵而已,当时还有一股子激情,没等到开学,培训的内容不仅忘记,连培训时产生的激情也消失殆尽。一样的培训,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距呢?我以为主要有如下原因。
一、培训前,心理期待不一样。优秀的教师,积极进取的老师,在培训之前,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渴望,就像一名勇士渴望战场一样,所以,当他(她)走进培训会场的时候,会特别珍惜这次培训的机会,会对培训做充分的物质与心理准备,如通过网络查资料等形式了解培训专家的相关情况。自然,培训时,就很容易进入情境了。
二、培训中,是否有恰切的角色定位。积极的老师培训中总是给自己恰当的定位,首先,把自己定位在“学生”这一角色,培训,就是来学习的,自己就是一名学生。因此,学习时,总是努力做到像我们要求学生上课那样“认真听讲,认真做笔记,积极思考,积极发言”,会自觉遵守培训的纪律,如关闭手机,不随便走动,不在会场吸烟等。其次,明白自己以何角色来参加培训的。如参加“人力资源培训”,你是以“人力资源学生”的角色来培训的,培训时,对自己的要求应该更高一些。最后,会带着自己“角色理想”参加培训,如参加会计培训班,怀着成为会计人的理想来聆听会计老师的报告,就会有如沐春风之感,收效自然不一般了。
三、培训后,放大培训效应程度。积极的老师在培训后,总是认真写好自己的培训小结、培训心得体会等,及时发布在学校的网站或博客上,以便让其他老师分享你的培训成果。第二主动开相应的讲座或观摩课,做好桥梁纽带作用,发挥骨干的作用。第三、自觉学习这些专家相应的文章或专著,对他(她)的理论体系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形成对这位专家的一个完整的意象。最关键的应该是把专家的理论用于自己的具体工作实践,从而形成自己的理论。放大的过程,也是自己提高的过程。